首页 >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中国美术学院:以乡土为学院 办学接地气

来源:浙江教育报   日期:2016-11-08

  站在展厅里,把手指按在电脑感应区域,戴上VR头盔,立时就能感受到一大片荷叶逼近眼前,慢慢地,离眼前最近的那朵荷花开始绽放……“花开得越多,代表你的状态越轻松,情绪越稳定。”在刚刚落幕的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呈现的这一技术吸引了大批观者驻足。

  “创作艺术作品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学院一直鼓励师生走进田间地头,深耕现实,把生活作为塑造作品生命的现场。

  秋季开学后不久,中国美院师生就背起画板工具去全国各个城镇乡村采风。油画系60多名学生在教授王羽天的带领下来到了素有“美丽茶乡”之称的福建点头镇。“一天当中茶园的变化、茶农劳作时的神态,这些都要注意观察并表现在画纸上。”在当地的古村道、巷子里、茶园田野,学生们支起画板写生,王羽天和专业教师则在一边现场教学。学生们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有助于领悟山水写生方面的取景及色彩运用方面的技巧,使得作品更真实生动。

  “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该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告诉记者,“下乡采风”如今在全院已成为一项传统活动,每年春秋季各开展一次,体现的是“以乡土为学院”的教学主张。“师生们每到一处,吃住生活都和当地人民一起,如此零距离的接触、交谈、观察,才能捕捉并体会时代的情感,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也是在教室里很难学到的。”

  此外,该院还通过千村千生、田园考察、乡土资源普查等活动鼓励师生勤下基层,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国画系教授吴宪生经常带着学生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写生一个月。他曾带着研究生去黔东南,花了3个小时攀山上瑶寨。“我们走进村民家里,看到他们在家中的火塘里烤土豆,他们一日三餐都吃土豆。学生们很吃惊,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吴宪生说,通过这样的体验,融入当地生活,才能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把握创作的灵魂。

  据该院教务处处长翁震宇介绍,近年来,中国美院先后有1000名学生走进乡村,为我省设计农村文化礼堂,复兴民俗礼仪。每名学生都要为农村文化礼堂做一件事,出黑板报、撰写地方志、记录传统手艺、拍摄历史影像等。

  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师生走遍温岭石塘镇的角角落落,细致调研当地传统石屋建筑群落,考察镇上的经济、生活、文化。纤维艺术工作室把袜业名镇诸暨大塘镇作为调研基地,研究生李顺义说,如果不深入基层,艺术的真实度必然欠缺。

  许江说,学院在教学创作中号召师生扎根生活,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理想,就是希望能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借艺术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为此,该院成立了中国首家手工艺术学院,把工匠精神熔铸于高等艺术教育中,还建造了中国首家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致力于复兴中国人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生活方式。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灰、黄、白三色统一设计建造的农居群落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再现了《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诗意生活。这是我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教授王澍在这里打造的保存古村落的一次具体实践。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建筑学科因“本土营造”而闻名,坚持回归手工匠艺的传统,重塑中国本土建筑美学。

  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该院还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积极介入城镇化的进程之中。2010年出色完成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宁波馆等展馆设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画双年展、国际陶艺双年展、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等大型学术展将杭州与世界串联在一起,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全力承担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工程创作任务,举办“与时代同行”采风创作活动等大型主题性艺术活动,为中华文明绘制气势恢宏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