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 ” 为何满天飞!
10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作品收藏仪式在国博举行,21位艺术家的24件艺术品正式入藏国博,21位捐赠者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开展了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工艺美术协会共推荐申报人员357位,经评审,共346位申报人员符合申报条件;1999年由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厅局级国家事业单位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其官方网站主页上也醒目地挂着《2016年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申报办法》的通知。近年来,随着文艺大环境的繁荣,工艺美术领域也更为活跃。与此同时,关于大师的评审、评选以及各样的新闻消息屡见不鲜,如工艺师本人所言,“大师”已经满天飞。那么,针对目前大师名头泛滥引发的问题,面对各种自诩的“大师”,我们不禁要问,哪些是真正的大师?大师过多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哪些行业机构有资格对“大师”进行评审?相关部门是否需要介入监管规范?
刘学波 大师的翅膀 漫画
● 边栏:
“工艺美术大师”的由来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师,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艺术界,大都是群众对从业者敬仰的尊称。目前,由国家层面制定评选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公选,并由政府公开进行授衔的大师,惟有“工艺美术大师”一种,这也是被认为最具权威性的评定之一。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对象,是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技艺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按照这个标准评选出的各级工艺美术大师,需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技艺,故此才能得到行业内部的认可,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肇始于1979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发展急需外汇,工艺美术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渠道,曾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为了表彰工艺美术界的努力和贡献,国家制定了“老艺人”制度,以保护和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1979年,为了在市场化背景下,进一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由国家主导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开评。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上盖有国徽,代表的是国家的认可。
原轻工业部曾于1979年、1988年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家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原中国轻工总会分别于1993年、1997年组织了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又有10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从1979年至1997年,共举行四届评选,共产生了204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此外,各省市政府部门也相应地组织评选出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共1100位。
阜外大街22号院老轻工业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7年之后,由于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原来的轻工业部体制改革后变成轻工业局,轻工业局再经改革成为经贸委的一部分,而国家经贸委撤销后便归属到了发改委。国家机构变更导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工作被搁置了长达10年之久,直到2006年才重新启动。2006年,由发改委进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评选产生了161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产生了78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至此,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全国共授予443位工艺美术创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初衷在于促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保证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得到传承与延续,促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然而,近年来“大师”头衔越来越多飞,这些所谓的“大师”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大多数的“大师”都是自封的。这种现象在无形中稀释了“大师”一词在人们心目中的含金量。■
“大师”需要正名
文 / 侯样祥
毫无疑问,当今“大师”之称谓,用“混乱到极点”来形容,似不为过。正如坊间有个笑话所言,在世界瓷都景德镇,一不小心,上个公共厕所就有可能遇到几个“大师”……何谓“大师”?“大师”的本质是什么?看来已经到了非进行正名不可的时候了。
综观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大师”大约与四种人和一个群体有关。由于“大部队”(一个群体)及“古代三公之一”(一种人)与本文相距较远,因而暂且不予讨论。那么,其他三种被称为“大师”的人是什么情况呢?其一,是对学者、专家的尊称。如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就有如此之文字:“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其二,原为佛之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瑜伽师地论》卷八二有文:“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晋书·鸠摩罗什传》载,有人直接称僧人鸠摩罗什为“大师”:“(姚)兴尝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即意味着此义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僧人的尊称。其三,古代乐官之长,也可称为“大师”。《周礼·春官·大师》有曰:“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荀子·王制》则有:“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虽然中国浩瀚的历史文献并未对“大师”进行准确的定义,但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只有专家学者、僧人、古代乐官之长等三种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师”。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种人之中,由于“古代乐官之长”只有古代有而今天无,而僧人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本文都可暂且不讨论。
仵应汶 华严三圣 天然白水晶 2007年
那么,什么样的专家学者可以称之为“大师”呢?对此,我想起了21年前我在报社做记者时,遇到的一件尴尬难忘的事情。1995年,是大圣人孔夫子诞辰2545周年,当年北京要以召开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来进行纪念。为了获得一张难得的参会门票,我以《儒学与现代化》为题,对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做了一次长篇学术访谈。文章全文发表在当年《文史哲》杂志第三期首篇,之后被同年《新华文摘》第八期转载,再后来又被次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第四期全文译成英文发表。其实,我心里十分清楚,一篇访谈性的文章,能获得如此学术殊荣,无疑要归功于杨向奎先生非凡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地位。然而,当我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访杨向奎先生,并情不自禁地称他为“大师”时,杨先生不高兴了。他当时的一席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我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虽都学富五车,却从没有称过‘大师’;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学者,人们只是称其为‘四大导师’之一,也没有称‘大师’。我怎么有资格称‘大师’呢?”杨向奎先生的话,使我顿时想起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显然,杨向奎先生心里的“大师”,与梅贻琦校长所言的“大师”,应该为同一级别的概念。巧合的是,当年在采访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以及庞朴先生等一大批大学者时,也都得到类似杨向奎先生的观点与说法。即是说,在学术研究领域,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然有着这样的共识:“大师”是个非常神圣的称谓,教授或研究员并不能等同于“大师”,即使终身研究员也未必就能成为“大师”。事实上,直至今天,虽然对“大师”仍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在学术研究领域,能称或敢称“大师”的人仍然十分寥寥。
仵应汶大师晶山童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几千年文化语境下,“大师”之称谓从来就不曾与手工艺人有过关联,虽然“古代乐官之长”多少与古代艺人挨上一点点边,但他并不等同手工艺人。手工艺人总体在“大师”概念之外是个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人长期占据文化霸权地位所形成的对手工艺及手工艺人的歧视有关。
理性而客观地讲,从1979年之后,国家将部分民间手工艺高人评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将手工艺人纳入到“大师”的行列,是对上述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缺陷的一种重要纠正与弥补。这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与时俱进的做法,与京剧艺术界、象棋运动界等一起,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大师”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值得赞赏。而事实上,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群体里,确实也存在着不少“身怀绝技”的完全可以被称之为“大师”的人。他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世代相传的精湛传统工艺和技术,以手工制造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传承意义,自成风格的作品。
然而,具有巨大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大师”却被严重“矫枉过正”,进而即将走向它的反面。公正地讲,近四十年来,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师”评定,在弥补中国历史文化的严重缺陷的同时,却因其各种和各级的不规范的胡乱的“大师”评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乱相。工艺美术行业正面临着亲手将“大师”彻底葬送的危险。与前述专家学者面对“大师”称谓时的认真、严谨、谦虚态度相比,工艺美术行业则表现得过度的“无知者无畏”。如果工艺美术界行业不能悬崖勒马、改邪归正,“大师”的称呼将会与“小姐”一样,最终蜕变成众人皆不齿和不屑的负面性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