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低估价”拍卖聚拢人气 弱市之中酝酿惊喜

来源:收藏快报   日期:2016-08-24

  近日,北京保利第35期书画精品拍卖会落下帷幕。此次拍卖共推出2000余件拍品,其中有两成以上为生货。从成交情况来看,此次拍卖推出的四个专场中,成交率普遍在五六成左右,不过,不少拍品的成交价格要高于“估价”数倍、十余倍甚至数十倍。这一现象引来不少业界人士关注。

  翻查此次拍卖数据发现,虽然拍品规模很大,估价普遍较低,不少估价只有几万元的作品,成交价却达到十多万甚至数十万元。如在此次拍前即被媒体关注的一系列拍品:贺天健的《大炼钢铁》立轴,估价3万元—5万元,成交价格为13.8万元,比最高估价高出一倍多;沈迈士《长兴岛》立轴,估价为1.2万—2万元,最终以11.5万元成交;周元亮14.5平尺巨制《粮菜丰收》镜心,估价仅3万—5万元,成交价高达57.5万元,比最高估价还高出十余倍。此外,翁同龢《致金门等书札册》估价8万元—12万元,成交价比最高估价翻了一倍有余,为25.3万元。

  如果说一场拍卖中,拍品估价与最终成交价偶尔出现偏差尚可理解,然而当诸多焦点拍品都被显著“低估”,尤其对于保利这样的大型拍卖行来讲,肯定不是大意马虎的错判,显然是有意为之。有分析指出,“低估价”表面透露的是卖家较为迫切的出手意愿,实际上是拍卖行为聚拢人气的一种策略。

  事实上,我国艺术品市场步入回调的几年间,“低估价”拍卖活动便屡见不鲜。近几年来,包括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各大拍行均有“低估价”拍卖呈现,成交状况之惊艳,甚至引发市场风潮。如在2013年的一场拍卖中,一幅佚名《人物》被广为关注,在拍卖师报出4万元起拍价后,即引起场内多位买家激烈争夺,报价迅速飙升,经过十多分钟的竞价,最终以超出底价84倍的420万元落槌。类似成交事例并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指出,促使拍卖行采取低估价策略还有另一个原因。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逐步调整,艺术品收藏群体呈现出大众化倾向。市场上除了少数藏家能够参与的极个别天价拍品之外,更多藏家把关注点放在了那些估价相对较低的艺术品身上,而不再只盯着那些大名头、高估价的艺术品。从性价比的角度讲,作品调低估价不仅更容易引发市场关注和竞拍,在疲弱的市场环境下,往往能酝酿出超乎预期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