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作品《文成公主进藏图》(局部)
“唐卡”是藏语译音,是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所述为基本题材,绘制而成的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进入藏区任何一座寺庙经堂,都可以见到很多精美的“唐卡”悬于经堂四周。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我国的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信奉藏传佛教的民众中广泛流传,也散布于缅甸、泰国、 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唐卡艺术取材广泛、内涵丰富、技法复杂、用材讲究。它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教义、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科技、民 俗、天文、地理、医药、自然景物等。
唐卡是藏传佛教徒必需的供奉物,一般采用金、银、绿松石等名贵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悉心绘制而成。唐卡的绘制工序有:选择画布、制作画幔、 浆制、打磨、打线矫正、打草图、开眉眼、贡先(唐卡装裱)。最后一道工序是开光,唐卡要经上师或得道高僧开光后,方才成为佛像供奉和膜拜。
唐卡是积累了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和艺术经验形成的藏传佛教重要文化产品,在藏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唐卡艺人。作为一种至珍之供品、藏品、艺术品,唐卡为阐释藏传佛教教义内涵和艺术表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部分。
藏族的绘画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规模。据五世达赖所著的《大昭寺目录》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得到神的启 示,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是藏族历史上第一幅唐卡。随着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的进藏,唐卡的绘制技艺分别经由尼泊尔和大唐传入吐蕃,与吐蕃传统 的绘画艺术相融合,而深受显贵与僧众青睐,在吐蕃宫殿和寺庙中灵光闪耀。
1000多年来,藏族历史上受典型的“汉式藏画”与“印式藏画”的影响,先后产生的主要画派有协岗派、曼唐派、钦泽派和噶玛尕尔派等四大派系。
此外,随着唐卡艺术不断向区域性发展,把由山南艾巴沟艺人所绘的唐卡统称为“艾派唐卡”;由康巴艺人所绘的唐卡被称为“康派唐卡”;拉萨地区 艺人所绘的唐卡称为“卫派唐卡”;而青海热贡地区绘画艺人继承曼唐派技法,其唐卡等民间工艺品被十世班禅大师盛赞为“热贡艺术”。
这些画派或称谓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唐卡艺术正处在多样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唐卡艺人一般要精通三十三相、八十功德、十三种饰品、九种舞姿和十八种丧葬饰品的绘制技能。此外,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虔信 佛法而矢志不移,常喜供奉和施舍,有菩萨心肠,并深谙密宗的修习法门。他们深信严守法度可保平安,并能修得正果。同时,要求唐卡艺人身体健壮、悟性极高。 “敬信佛法僧三宝,勤修身语意所依”是所有藏传佛画艺人信守的共同铭言。
绘制唐卡首先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热贡艺人为例,每天开工之前,首先要清洁自身,佛龛前点灯熏香,院子里煨桑祈祷后,才开始 一天的绘画劳作。晚上收工之前,还要念三遍谒文。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和护法神,还要根据本尊和护法神的习性,入密修练,并得到该本尊或护法的许可后,方可 进行绘制。绘画期间忌食葱、蒜,不近女色。唐卡艺人不能酗酒或吸烟,因为酗酒不仅乱人心性,还会使人手指颤抖,无法精描细画。当地谚云:“好人家里出画 师,坏人家里出烟鬼。”
一幅唐卡绘制缝裱完成并开光后,就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长期供奉,或保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或被超度到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