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艺术资讯
业界新闻

让馆藏文物艺术品“活”起来

来源:   日期:2016-04-25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月1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让文博界一片叫好。近来,随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等展览的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公众对于文物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要让文物“活”起来,业已成为国内文博机构的共识。身处互联网时代,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而且也是公共空间和文化场所,架构起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始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那么,在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利用方面,作为公共空间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近些年做了哪些工作?为观众提供了什么?又有哪些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活化重在利用

  “好的博物馆要有好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公众喜爱的展览,它们是博物馆的第一魅力。” 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龚良认为,观众在博物馆欣赏展览的同时,也是享受传统的技术和艺术。技术是古代先民杰出的创造性成果,艺术则是先民千百年来对生活和审美的有效提炼。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综合类博物馆,二期改扩建后形成“一院六馆”格局,观众不仅能看到22个展览同时展出,还会置身于一个由众多不同主题空间组成的文化休闲场所。其中,艺术馆设历代绘画、书法、雕塑等3个专题陈列以及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4个名人专馆,另有两个临时展厅用作传统艺术展。

  好展览的前提是要有好藏品,好藏品“活”起来的关键是学术性梳理和专题化展示。拥有1万余件古书画和近现代书画藏品的天津博物馆,这几年一直在尝试挖掘、梳理藏品资源,并形成体系。据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介绍,自2012年新馆启用以来,先后策划推出了“海上风华——海派绘画作品展”“见怪非怪——清代扬州绘画作品展”“江南双盛——清代金陵、新安绘画作品展”“笔墨真趣——清代‘四王’绘画作品展”“晚明绘画作品展”等一系列古代绘画作品展,旨在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和绘画流派的实物作品,向公众系统展示中国绘画发展演变的历程,同时介绍杰出画家及作品,以解读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作为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自运营后首展文物珍品1417件,其中馆藏文物1281件。新馆试开馆一期推出“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明清玉器展”等展览,不仅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善,而且增加了很多自主开发的互动项目,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感受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表示,不仅要坚持“为明天而征集今天”的理念,系统、及时、持续地征集具有潜在文物价值的当代人类生产生活见证物,做到“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不欠历史的账”,而且要加强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索传统保护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典藏要活化,冷库才能变宝库。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自2015年初实施“典藏活化”系列以来,将躺在博物馆的作品活化起来,为人民所共享,成为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措施。“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通过实施以‘人民的形象’‘走向西部’等为代表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让国家经典艺术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走进人民的心里,滋养精神、教化社会、引领风尚。中国美术馆倡导变‘家宝’为‘国宝’,将最好的艺术品捐赠给国家、造福于人民,也是所有捐赠者对艺术品最终归宿的选择和心愿。在这些作品之中,有许多是历经沧桑才得以保存,有许多在面世之初就脍炙人口、产生影响。我们现在所做也是为后世人民积累文化财富。”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对于美术馆馆藏作品的展示和利用,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使处于历史前端的、已成为重大美术遗存的作品能重见天日,且通过研究使其变成序列向群众普及、向专业传播、向世界弘扬。另一方面,促成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重要美术作品进入各美术馆的收藏序列和固定展陈,构建美术传承体系。“一个中国美术馆够不够?肯定不够,各省一级也应该有一个有收藏功能的美术馆来承续文化的传承。现在各地都在建馆,硬件越来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好的收藏和展览,多少年以后这部分文化历史就有缺失。希望借这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良好契机,推动各级各类美术馆做好相关工作。”诸迪表示。

  “走出去” “流动起来”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文物则是历史的验证和文化的载体。”文物界专家谢辰生如是说。无论是何种文物,皆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馆藏文物达4000万件(套)。虽然馆藏数量丰富,但展出率却较低。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央地共建的9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进行统计,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1.2%,平均不足2.8%。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提高利用率,成为博物馆关注的话题。

  2015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具体的办法如各省文物部门要协调省、市、县(区)各级博物馆,打破地域和行政级别限制,建立博物馆藏品交流共享平台;支持各地区、各级博物馆积极开展展览交流合作,举办各种联展、互换展览;要利用新媒体、互联网、传统媒体等途径建立规范严肃的展览批评机制,加强对优秀展览的推广力度;完善细化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中展示提升项目的补助办法,向具有原创性的主题展览倾斜,等等。

  近些年,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也在积极落实政策,通过藏品交流与展览“走出去”,让文物流动起来。李凯表示,为达到更好的展览效果,天津博物馆有计划地向兄弟博物馆商借藏品,得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使展览更为完整,提升了展览质量,也促进了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他说:“博物馆工作的宗旨是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保护、整理、研究好藏品,以展览带动研究、以研究深化展览,这是博物馆人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使命。同时,如何调动各种手段,用合理的展览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准确解读好古代绘画作品,引导观众欣赏、认知作品,最大限度地扩大展览的效果,始终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丰富,只有真正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真正做到资源整合、藏品科学流动,才能将文物利用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让经典作品串起来的实实在在的创造赢得老百姓真实的“热爱”。

  修复与开发并举

  “美术馆对文物艺术品不仅收藏、保存、使用,更应该修复、保护。将保护与使用结合起来,将维护和延长它的‘物质生命’和弘扬它的‘精神生命’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对文物的研究,使蕴藏其中的文化、艺术、精神、社会、历史的能量挖掘出来。”据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藏有10多万件美术作品,因为材料的物质因素,有些作品逐渐变质,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客观规律。但要及时“诊断”“发现”,要在“病情”没有恶化时及时“治疗”。“因此,中国美术馆筹建了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我称之为艺术品的‘康复医院’。这就确保作品的‘健康安全’,还保证了作品的‘长寿’。中国美术馆近一年多来修复了馆藏齐白石国画、司徒乔油画等。特别是司徒乔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经修复后,原来的笔触、色调散发出艺术的魅力,仿佛可以感受到画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他说。

  近两年来,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博机构在文物衍生产品的研发上颇为用力,博物馆里高大上的艺术珍品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嫁接,十分接地气,不仅赋予文物艺术品新的活力,也带动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形成了良性互动。从家具、贵金属、陶器到手机壳、耳机、便签、橡皮等产品研发,从手机APP、微信到电商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吸引大批粉丝追捧的同时,也普及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而媒体报道也显示,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认为,“在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积极举办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服务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使更多的人通过博物馆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鉴赏服务,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黄振春介绍,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发掘文物资源,开发了2000多款具有实用性、体现生活气质的文博产品,引导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和传播,业界专家表示,文创产品发展的规模化还要结合市场特点探寻模式。而发展文创产品,需要解决艺术授权问题,突破“博物馆资源只能为博物馆所用”的局限。通过将艺术作品著作权等授予被授权者使用,提高艺术品的复制、传递效率和范围,让名画、陶瓷等古典艺术珍品走进千家万户。这方面,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以及人才储备等仍然欠缺。未来,只有解决了谁来合法使用、怎样合法使用博物馆资源的问题,才能搭建起艺术和商业的桥梁,让在禁宫内的文物“活”起来。

  从去年因《清明上河图》上演的“故宫跑”,到今年的“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展”的火爆,种种现象都说明,老百姓对中华文化遗存抱有极大兴趣和热情,也折射出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艺术品与老百姓的距离。从收藏展示、普及大众的简单传播到传承文化、提升审美、滋养道德的当代转换,文物艺术品的“活”化之路需要共识,也期待共建。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