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竟然吸引了全国150余所学校的35000多名学生在线学习。这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4月1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的跨校直播互动教室内,在《艺术与审美》跨校直播互动课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教授为大家带来“光的形而上学——神圣山水叙事”。
除北京大学外,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校的学生也在智慧树网提供的跨校直播互动教室内,与丁教授实时互动,直面交流。其他通过电脑、手机APP观看直播的同学通过弹幕、评论、问题留言等参与课程,纷纷在智慧树网课程论坛上讲述心得、分享收获。在线学习人数达到惊人的35000人。
在课堂上,通过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丁教授向我们解析这些艺术作品中体现“光”的方式:有些使用发光的物体,有些在画里以色彩变幻衬托光的存在。
丁教授讲道,中华民族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卓绝的地理穿越,我们的祖先征服大山大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崇高、悲壮、凝重、雄浑的中华民族精神。上天也给了我们民族最大的馈赠,我们有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在丁教授看来,这片神圣山水对光的呼唤,将勾勒中国油画艺术的新轮廓,迈向属于我们的“大美“艺术。
他说,我们不能只是将目光着眼中原和传承下来的山水画,我们的笔墨、步伐、眼界都应该停留在更高的地方。广袤的西部、绝对的高度,先秦乃至上古,都是我们追寻光的精神艺术最好的地方。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方文艺复兴的真正到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艺术与审美》是一门跨校共享学分课程,它是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委托下,由北京大学和智慧树网共同策划、制作。在2015年秋冬学期全国就有近120所高校,28000多名学生获得了学分,学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中国式慕课典范。听课学生来自文、史、理、工、农、医等个专业,大多数学生来自非艺术专业。
尽管丁教授所讲的内容,可能很多非艺术生没有那么快消化接收,但是不妨他们对艺术的盎然兴致和对美的一心追逐。
哪怕是一副PPT的封底图,也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复杂,她想了解封底中图片是什么。
丁教授回答道,这是一幅油画,画的是犍陀罗的佛像,但是它融合了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的元素,所以它的美体现了古希腊对美的标准,比如心神至善、黄金比例等,它是均匀柔和的。善念决定了长相 ,和中国的相由心生有些接近,显示一种柔弱的力量比威猛的画像更让人有所触动。
学生对这幅画的兴趣和提问,也让丁教授颇感意外,他也问学生为何关注到这幅画,觉得好的地方有哪些。学生说:“我觉得很好看,有种纸上雕塑的感觉,而且色彩使用方面很有韵味,兼具东方佛像元素和西方审美标准,我非常想临摹。”
这是一门医科生也来听的艺术课,尽管本节课的主题是“光的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的医学生看到了光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比如医学上的光疗,那么从艺术到医疗,光发挥的作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普遍意义上可以把光作为一种能量,光为大地万物提供生命的能量,现实中光的治疗和光在艺术品中给人内心的放松、克服负能量等道理一样。这节课我不光是从神学、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去讲述光,大量谈到光的物理性能,在生物角度对人类生存,应该让我们在一个更普遍的角度去认识光。”丁教授回答说。
“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体验光的美,领会光的普世价值,对我们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太重要。”丁方教授课后所说的话,正是共享学分课《艺术与审美》想带给广大同学的——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们的思路和言路。在获取人生知识的同时,获得多维度的感受,包括感受艺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