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闻
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中国富豪资产配置中的一种时尚
来源: 日期:2016-04-19
上月结束的香港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上,许多内地富豪购藏从价格几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的欧美亚各国当代艺术作品,他们强烈的购买兴趣和出手让海外画廊兴奋不已。就连大卫·卓纳画廊都开始在香港寻找开设分画廊的地点了。
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以来王健林、王中军、刘益谦等中国富豪藏家频频出巨资购买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欧洲现代大师的名作,成为国际艺术收藏界关注的话题。
这种场面容易让人联想到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富豪追逐印象派的历史。那时候正好日本经济几十年的增长达到巅峰,日本出口的汽车、机器流行各地,日元迅速升值,日本游客纷纷走到世界各地旅游,日本富豪和企业到欧美大肆购买艺术品、开设工厂和进行收购。现在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类似,也出现了汹涌的出境旅游热和购买海外艺术品的苗头,问题是,之后日本就进入资产泡沫破裂的衰退之中,艺术收藏市场也崩盘。中国会经历类似的场景?或者,中国可以避免衰退?
中国和日本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国人口众多有更大的国内市场,二是有更为丰富多层次的产业体系,三是有掌握巨大资源和权力的强力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控制的上百个巨型国企和地方政府手中数千国企。后者或许有利于让中国领导人有时间和空间在短期内采取强力措施对付资产泡沫和债务扩张导致的危局,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如影随形的危机制造者。因为国企总是可以轻易得到政府的优惠土地、优惠税收、巨额补贴和各种垄断权力,这些庞然大物能够依此对抗半市场化环境中的“优胜劣汰”,即便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也是小门小户的私企先倒下,国企凭借上述“特殊优势”却能继续挺住甚至继续扩张,反正,亏了也有政府财政资金或者国有银行输血,不用像民企那样担心银行抽贷、亏损倒闭。只有大量国企存在,中国就要反复面对通货膨胀—负债扩张—产能过剩的危机。
回到艺术收藏投资市场,中国经济前景莫测之际,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痛苦的紧缩调整,而富豪们纷纷出手购买欧美艺术作品就显得格外触目。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购买海外艺术品之风与富豪们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策略息息相关。1990年代以后全球化加速发展让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产的全球化配置成为富豪的选择,实际上近年很多中国富豪已经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港澳地区购买房产、开设或者收购公司,而购买艺术品仅仅是他们进行资产配置的一小部分。
相信很多人买了艺术品以后也不会带回国,而是保存在他们在海外的房产或者保险库中。当然,这一方面是出于风散资产和风险控制考虑,另一方面也和税务安排有关。因为艺术品合法进入国内可能要缴纳的关税、增值税等总额超过购买价格的20%以上,这是一大笔支出,所以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将艺术品放置在免税或者税率更低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事实上,在资产配置方面进行合理避税始终是富豪们关注的方面,比如欧洲很多国家的富豪常将他们的艺术品存放在瑞士、卢森堡等税率更低的地方而并不是带入本国。
其次,购买欧洲大师名作的另一重大作用是进行财富和文化上的“炫耀”:出资上亿元购买艺术品这样的轰动新闻事件会吸引众多媒体和公众关注,让他们的公司品牌、经济实力乃至社交形象都有极大扩展,因此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富豪对自己新购买了什么艺术品往往会兴奋的第一时间自己披露,这后面或许有公关方面的考虑。部分公司因为在美国等地有业务,他们在美拍卖艺术品或许背后就有进行国际公关的需求。
第三,中国新兴富豪如此重视购买欧美现当代艺术品,也显示了在文化趣味上越来越受到当代传媒、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努力要和全球——往往是美欧主导——的艺术收藏家们的趣味保持同步,甚至期望领先他们去发掘一些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新人新作。这也可能对今后国内艺术市场有长期的影响,那些太过于传统的艺术风格可能会遭遇更大的危机,更为新派的或者融合中西的艺术类型会有更大的市场。
(责任编辑:佟雯)